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4月20日,据媒体报道,在上海,网传一女生在一家证券公司面试时,被要求与面试官1对1跳舞。对此,该证券公司官方客服回应称,暂时还未接到相关举报,如果接到会调查核实,后续会有相关部门进行回复。该客服表示,面试时是不会要求跳舞的。另外,该证券公司总部工作人员回应称,自己不负责面试,不清楚是否需要跳舞。
面试是否被要求跳舞,当然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相关部门的调查。但类似新闻的出现,总能引发舆论关注,主要在于其触碰到了人们平等就业的敏感神经。
梳理近年来的报道,类似奇葩面试要求时有出现。如2022年5月,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的面试简章中赫然列出“才艺护士岗”,该岗位要求“具有一定才艺特长,形象气质佳,普通话标准,身高162cm以上”等。再往前,2018年南京银行进行校园招聘时,把“酒量”与体育、音乐、舞蹈、美术等项目并列,设置为“专长及爱好”信息填报栏的标签之一。点击“酒量”标签,分别显示是“一壶就醉”“两壶正好”“半斤八两”“一斤起步”“两斤不到”等选项。
事实上,一些单位在面试员工时,长相如何、酒量大小或已成为可否录用的标准之一,尤其是涉及销售、公关、文秘等岗位。用人单位的理由很简单:长相好,会喝酒,会劝酒,会在生意场特别是酒场上助兴。
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2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70.7%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“灰色技能”很重要,其中20.0%的人表示“非常重要”。受访者中,64.6%的人表示自己具备“灰色技能”。72.4%的人认为这是“人情社会”的必然结果;65.4%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“酒桌上谈生意”现象普遍;41.8%的人表示,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。
求职如相亲,面试如选美。身材、才艺、酒量,在奇葩的面试要求背后,用人单位有自己的“考量”,只是这些“考量”并不关系业务能力本身,而是指向了社会上的一些“潜规则”。因此,类似奇葩面试的存在,实际上反映了职场生态有待改善。
应该说,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享有充分的自主权,需要通过相关的提问和测试,对应聘者进行筛选、考核,因此提升门槛也无可厚非。但这种自主权不应被无限放大,超出边界的面试无疑需要规范,违反法律规定的更应予以惩戒。
更重要的是,奇葩的要求模糊了岗位本身对应的业务要求,可能还满足了用人单位的某些偏好,无不透露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偏见。这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,也是对规则的不尊重。要知道,平等就业权是属于劳动者的权利。在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案例中,也明确了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,基于地域、性别等与“工作内在要求”无必然联系的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无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的,构成就业歧视,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一些奇葩招聘要求明里暗里上演,一方面彰显用人单位强势和求职者弱势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监管不到位,导致用人单位利用自身优势,肆意妄为,将求职者的隐私权、人格权等抛之脑后。因此,除了求职者自身要举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,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及时干预,提高违法成本,并鼓励引导用人单位加强自律,规范人才面试程序。
(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赵清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