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了院门就是塌陷的路面,夏天积水、冬天结冰,时不时返臭味。再往院里走,一间破旧的老旱厕格外扎眼,拆了居民舍不得,留着又别扭。3月24日本报报道了东城区张自忠路6号院亟待改造的问题。属地交道口街道积极落实接诉即办工作要求,院落产权单位全力支持,4月12日起,院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。截至发稿,该项工程进入收尾阶段,记者再访张自忠路6号院,里里外外焕然一新。
可喜的是,这种“新”不仅体现在改造后的硬件设施上,也体现在居民的思维方式上,有难题大伙儿一起商量成了老院子的新风尚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香椿树下接管道
再次进入张自忠路6号院,通往院子深处的这条羊肠小道上,塌陷填平了,碎裂成乱石的地砖不见了,那条用来垫脚的破毯子也撤了,取而代之的是铺着渗水砖的平整路面。道旁高耸着一棵香椿树,也算是院子的一景,殊不知正是这棵树给院落改造一个“下马威”。
“树冠有多高,树根就有多深,刨开路面看,没有不皱眉头的。”交道口街道府学社区党委书记刘正航说,路面塌陷、冒水反味,都和这棵树有关。院子的排水管道就在这棵树下面,日久年深,粗壮的树根已经把老缸瓦管顶得稀碎。院子里的污水大都没有排出去,只能靠自然下渗。“当时各方研判,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,还可能影响到周边房屋的结构安全。”
于是街道协调园林绿化部门现场制定解决方案。院落改造施工初期,光是处理香椿树的根系就用了三四天,不仅要修整,还要在下面建立隔离层,防止今后树木根系再向管道延伸;同时树冠也进行了修剪,从而避免头重脚轻,产生树木倒伏的安全隐患。
施工人员告诉记者,借着此次院落改造,他们把全院的污水井、雨水箅子全都重修了,路面下的管道全都换成了PVC管。“主管道加上支管,重铺了60多米,以后再也不会被积水、臭味这些问题困扰了。”
院子深处改公厕
旱厕本是张自忠路6号院里“鸡肋”。老旱厕破败不堪,四面漏风,狭窄的空间里用草席子隔开男女厕位,夏天恶臭难闻,离着近的几户影响最大。院子周边虽然有公厕,但院里的居民普遍超过60岁,老人腿脚不灵便,大伙儿希望足不出院解决如厕问题。老旱厕的去留问题街道和产权单位讨论过多次。
5月10日记者回访时看到,厕所在这次院落改造中保留了下来。正在重新装修,墙面、地面的铺装已经完成,看着格外敞亮。
“最后方案是由产权单位出资解决下水管的问题,而公厕由我们街道筹措资金重修。”府学社区专员刘楠说,重修后的已经不再是旱厕,公厕的管道连接到了院门口的可降解化粪池。考虑到老人的需求,公厕里还设置了坐便器,加装了无障碍扶手,方便老人如厕。
“商量”成为新风尚
二次探访时,居民仍围着社区工作人员、施工人员转,问这问那。可仔细听,提问的思路有了变化。起初,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,院落改造以后,院子里的某块地方自家还能不能占,出发点全是自己。现在居民说,院子里的空间怎么利用需要社区协调,大伙儿一起商量,得各家都合适才行。
原先满院狼藉的背后,不只是硬件设施的破败,更有居民堆物堆料甚至私搭乱建的影子。刘楠说,在此次院落改造过程中,第一步就是建立居民议事的方式,组织大家一起商量,先清理院内的杂物,这种方式得到了居民的认可。
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“商量”成为院落改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。比如改造公厕如何布局,坑位如何设置,哪里需要无障碍扶手,院子里哪些地方台阶比较高,需要设置缓坡……还有公共区域的水电费如何均摊等等。“可以说院子好多的改造细节都是居民智慧的结晶。通过这次院落改造,居民议事的方式在大家心里落地生根。关心公共利益,难题商量着办,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更多难题。”本报记者 景一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