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据大公报报导,公屋轮候从原来的6.1年到最新缩短至平均5.3年,连续四季下跌。
解决房屋供应需“两步走”
“部分不适切居所,大家都觉得不应该在香港存在。”李家超表示,多年来累积的㓥房问题,其樽颈正是土地房屋,而打破这个樽颈需要一个过程,“现在最急切就是提供大量房屋,有足够房屋后,让住在不适切居所的住户包括㓥房户可搬出来。”
李家超认为,解决房屋供应需“两步走”,政府兴建大量公营房屋,让轮候公屋的市民符合有关申请条件便可入住,“希望市民尽快入住公屋,我上任时轮候时间是6.1年,我制定了政策要‘封顶’不准再多,目标是4.5年,这是第一步。”但更重要是在这个过程中亦要取缔不适切居所,让其住户逐步搬迁至适切的居所,“譬如现有的过渡性房屋、简约公屋,希望在(公屋)供应不足够的层面去填补,让他们看到希望。”
简约公屋主要供给轮候公屋申请人士,李家超指出,简约公屋的概念是否纳入过渡性房屋,让不适切居所的住户申请,“现阶段不排除有这个可能,可以再研究,但目前都希望解决了轮候公屋逾三年的(人士)申请。”当处理不适切居所的住户搬迁时,政府要定义何为“不适切”,并非所有㓥房都属不适切,不至于令他们失去栖身之地,这方面可共同探讨方案,社会亦可就此充分讨论。